全国免费电话:400-888-8888

香格里拉帘

本文摘要:中国绿色时报6月19日报道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带领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造林种草、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国家的有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从全国和全区的大局出发,确立了“把生态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全力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切实加大了建设和保护力度。

开元94kycom官网

中国绿色时报6月19日报道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带领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造林种草、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国家的有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从全国和全区的大局出发,确立了“把生态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全力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切实加大了建设和保护力度。

在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全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进入了快速,高效、健康的发展阶段。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推进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状况内蒙古是全国林业大省(区)、生态建设大省(区),国家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全面覆盖,森林资源和生态建设任务位居全国前列。

全区林业用地面积6.1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4.46%,森林面积3.1亿亩,宜林地2.14亿亩,林木蓄积12.9亿立方米。内蒙古也是防沙治沙重点省(区),全区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荒漠化土地面积9.33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2.6%;沙化土地面积6.24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5.2%;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2.71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3%。

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90个旗(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内蒙古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1978年,国家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内蒙古83个旗(县),在三北一、二期工程建设中,内蒙古建设任务占国家工程总任务的三分之一。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热情高涨,积极投工投劳,从此大规模的林业生态建设拉开了序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又相继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6大重点工程,年建设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10年间,全区共完成造、封、飞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18亿亩,森林资源实现了持续“双增长”。据2003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全区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持续“双增长”。森林面积比1980年增加750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3.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7.57%,提高了4.3个百分点。

据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首次实现“双减少”。全区荒漠化土地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减少730万亩。

5大沙漠周边重点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5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区域性逆转,重点治理的浑善达克沙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初见成效,防沙治沙事业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

目前,全区近6000多万亩农田、8000多万亩草牧场基本受到林网的保护,1.2亿亩的风沙危害面积和1.2亿亩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初步治理。不少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有效地遏制了风沙危害,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农牧业高产稳产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巩固建设成果2007年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对内蒙古生态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他指出,要下大力气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这块辽阔草原,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作出贡献。内蒙古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提出了保护和建设并举,以保护为主的原则。

上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就建立了各级林木管护队伍,资源保护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岭南次生林区和黄河上中游地区,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大幅度地调减木材产量,加大保护和建设力度,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恢复和发展。自然保护区也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底,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共有142处(包括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五种类型),总面积1.59亿亩,占国土面积8.98%,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增加。

重点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管护面积达到8231.47万亩。森林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内蒙古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森林防火任务3.1亿亩,草原防火任务13亿亩,是全国森林防火和草原防火的大省区之一。

防火重点地区主要是大兴安岭国有林区、5大草原和11片次生林区,同时还有大量的人工林区和人工草原。防火工作总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类型繁多、情况复杂。近年来,在国家及自治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内蒙古防火措施得到了层层落实,干部群众责任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基础建设得到了显著加强。目前,全区12个盟(市)、大兴安岭林管局、101个旗(县、市、区)27个国有林业局都设立了防火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有专职防火人员近3000人,防火检查站621个,专业机械防火站18个,火险自动气象站35个,航空护林站5个,移动航站1个,地方专业、半专业防扑火队434个,约1.2万人,群众义务防扑火队2549个,约17万人。

同时,组建完成了自治区防火信息网络VPN系统、IP可视电话系统、火场便携式卫星通讯系统,升级、拓展了地理信息系统、火灾报表系统,并重建了自治区防火指挥中心,组建完成了自治区防火办对上和国家林业局防火办、农业部防火办,对下与各盟市、大兴安岭林管局、101个旗(县、市、区)和武警内蒙古森林部队、各航空护林站、边境防火联防站,以及重点林业局等近200个终端的网络系统,实现了从卫星监测、热点定位、上传下达、火情分析到指挥决策等各个环节的科学化、信息化,极大地提升了自治区森林草原防火的综合防控能力。2008年全区共发生森林火灾138起,火灾次数比2007年下降了10.4%;森林火灾受害率0.11%。

,比2007年下降了19.3%。共发生草原火灾12起,草原火灾受害率0.009%。,是多年来成绩最好的年份之一。做大做强林产业实现兴林富民内蒙古自治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提升林业产业层次,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向多层次、多品种、多效能的方向转变。

灌木、人造板、箱板纸等林产工业规模迅速扩大,木材综合加工利用率明显提高。灌木原料林、灌木饲料林、经济林快速发展,种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和沙漠中草药栽培、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以及森林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农牧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内蒙古自治区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确定到2010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83亿元,这个目标2007年即已实现。

在去年召开的全区林业产业工作会议上,又确定了到2010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40亿元的新目标。现各类林业产业化企业已发展到1300多家,总资产达到147.8亿元,实现总产值82.9亿元,利润总额6.4亿元。林业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是采用灵活有效的造林机制,增加森林资源。大力加强森林经营,探索在不同区域提高林业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使广大职工和林农户在林业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二是抓好原材料基地建设。

把原材料基地建设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以及退耕还林、农防林等生态工程相结合,按照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积极发挥造林大户和非公有制在林沙产业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努力提高集约经营水平。据统计,全区已建设用材林基地2600多万亩,灌木原料和饲料林基地2000多万亩,经济林基地1500多万亩。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2008年,自治区已确定内蒙古森发林业开发公司等28家企业为首批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沙柳加工利用,形成了人造板加工、生物质发电、饲料、造纸等产业集群,赤峰市和通辽市的杨木和山杏加工、呼伦贝尔市的森林绿色食品采集加工,满州里市的进口木材加工等,都已形成规模效益。落实各项政策,加快机制创新。

内蒙古把发展产业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紧紧把握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势,着力提升林业产业层次。灌木林、经济林、用材林、能源林建设快速发展,森林食品、药材培植、森林旅游重点发展,通过积极引导农牧民以土地、产品、资金等要素入股的方式参与林业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收购等方式,建立林产品基地,使企业与农牧民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初步建立起“企业加基地、基地加农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服务能力,创造宽松环境。内蒙古林业产业协会在调节利益分配、优化产业布局、保障资源供给、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企业有序竞争、增强行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林业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集体林改工作稳步推进内蒙古现有集体林地3.2亿亩,占全区林地面积的53%,占全国集体林地的1/8,其中集体公益林占89.13%,集体商品林占10.87%。为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2004年,内蒙古在赤峰、通辽两市采取先行试点、稳步推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累了相关经验,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7年,试点地区发展到36个旗(县、区)。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农村牧区改革,解放了农村牧区生产力,明确了经营主体,明晰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森林资源的潜能得到释放,激发了广大农牧民和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林权改革在全区推开积累了经验,坚定了信心。在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自治区迈出了四大步:一是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机构。2008年6月,自治区调整和增强了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增设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导办公室,设在区林业厅,具体负责林改工作的组织、指导、督察等各项工作。

目前,各盟市也都成立了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高规格的林改领导小组。二是进行调查摸底。

在多次赴有关盟(市)、旗(县)调研的基础上,2008年,区林业厅又先后两次派出由厅领导带队的调研组,对全区试点盟(市)和旗(县)的林改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地方党政领导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意见,对林改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意见和对策,为林改下一步全面推开奠定了基础。三是落实林改经费。内蒙古林业厅多次向国家林业局和自治区政府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和帮助,并要求各盟(市)林业部门对林改工作经费进行实地测算。

在此基础上,向国家林业局上报了申请林改工作补助经费的报告,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给予了大力支持,拨款3.24亿元用于集体林改工作。四是组织人员进行培训。按照自治区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自治区林业厅与国家林业局林改办于去年11月中下旬,分东西两片举办了盟(市)林业局长、分管局长、林改办负责人,旗(县、区)政府分管领导、林业局长、业务骨干4百余人参加的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训班,达到了培训教育和动员部署的目的。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下发后,内蒙古结合实际,再次修改完善了《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同时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经自治区党委、政府审定后于2008年9月26日下发。

《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了内蒙古林改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使林改工作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今年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林改工作,要求各地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落实改革的各项措施,内蒙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是农村牧区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公益林以及旗(县)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集体宜林地。主体改革分两步走,2009年全面完成商品林及其宜林地改革,同时规范已承包到户和流转的林地、林木承包关系。

2010年到2012年,积极稳妥推进公益林及其宜林地改革。在推进主体改革的同时,逐步开展配套改革,围绕落实三权,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集体林业政策。打造北疆生态屏障内蒙古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和重要工作来抓,努力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防线。按照规划,到201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实现全区生态状况“整体上稳定遏制,治理区全面好转”;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全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初步建成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27%,宜林地全部绿化,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内蒙古围绕建设目标确立了工作重点:一是围绕生态保护和建设,在保障生态安全上下功夫。内蒙古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必须始终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全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全面构建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为实现生态状况由初见成效到明显改善的目标,要继续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和重点公益林补偿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切实抓好呼伦贝尔、科尔沁沙地治理和乌兰布和沙漠锁边林带建设,为实现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状况全面好转奠定基础。

要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严格执行林地、沙地、湿地“三地”保护管理制度和禁止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三禁制度”,以及自治区生态保护“五个严格”制度,加大封禁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的自我修复。切实抓好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行为,巩固建设成果。二是围绕提升林业产业化水平,在拓展农牧民增收途径上下功夫。

目前内蒙古林业产业化正经历着从自我发展向优势产业集聚的转变,从以初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利益联接相对松散向更加紧密转变,因此,要切实抓好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利益联接机制这3个环节,推动“企业加基地,基地联农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向纵深发展。积极发展和扶持能够带动农牧民致富增收、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型产业化项目,降低农牧民经营林业产业的风险,提高农牧民收益,使他们直接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实惠,提高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林业持续发展的活力,实现了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是围绕改革创新,在建立林业发展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充分激发农牧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推动生态保护和建设;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有效发挥林地资源的潜力,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对于内蒙古这样一个林业大区来讲,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内蒙古有集体林地3.2亿亩,是耕地面积的3倍。不久前,自治区下发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工作方案》,对这项改革进行了部署。

我们要精心组织实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政策、程序进行,做到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并实行政策、程序、内容、方法、结果“五公开”,真正让农牧民满意。要抓紧调整和完善采伐管理、生态补偿等政策,建立评估流转、抵押贷款、森林保险、专业合作等制度,巩固扩大成果,真正建立起生态受保护、农牧民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四是围绕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下功夫。内蒙古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位,但森林分布不均衡,今后造林绿化要实行城区、郊区、农村3个层次同步推进,向着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阴化、庭院花园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方向迈进。

要坚持以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绿化,以城市带动农村绿化,依托重点工程,推进沙区、山区、农区、牧区绿化,努力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城乡一体化的绿化体系。乡村绿化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大搞村旁、宅旁、路旁、沟渠旁绿化,努力构建园林式的生活环境,彻底改变村容、村貌,使乡村绿化和城市绿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要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为宗旨,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确保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点、线、面、带、环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形成市区、郊区、农村和道路网络一体化的现代化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城市农村共同发展。五是围绕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在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上下功夫。建设生态文化体系,是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基本途径,也是推动全区林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要开辟和巩固生态文化阵地,拓展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景区、树木(植物)园以及古树名木等现有设施,融入生态文化内容,丰富和完善其生态文化教育功能。创建生态文化品牌,生产更多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思想性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推进生态文化快速发展。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渠道,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建设典型、弘扬生态文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强化生态意识、提高生态道德水平、促进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与发展,提升内蒙古林业软实力。六是围绕提升和拓展林业社会效益,在推动全社会办林业下功夫。提升和拓展林业的社会效益,重点是农村和牧区。发展林业是促进农村牧区社会发展、增加农牧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林业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措施,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内容。

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林业巨大的社会功能,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生态内蒙古、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职责,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建设林业的新格局。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抓好部门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努力提高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

积极探索鼓励社会造林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机制,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


本文关键词:建设,生态,内蒙古,构筑,开元94kycom官网,祖国,北方,重要,屏障

本文来源:开元94kycom官网-www.themeparkcapitol.com

Copyright © 2007-2023 www.themeparkcapitol.com. 开元94kycom官网科技 版权所有  ICP备72222847号-6  XML地图